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在我国各地的迁飞规律,为我国棉铃虫区域性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态系统害虫种群演替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为利用转基因作物防控重大农业害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曾任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科研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在Nature、PLoSON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遗传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先后担任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副总工程师、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兼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隔河岩工程设计代表处处长。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起负责三峡工程设计。负责的工程设计项目先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共12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多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精英,湖北省优秀教师。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发展了能确定中-低纬海洋-大气通道在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作用的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
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长期研究施工技术,形成了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对象,因时、因地、因人置宜的施工技术体系。取得了10余项国际与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因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