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专利)号: CN201910307886.7

专利权人: 李宽正;

名称: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包括吸引器软体管、带有转向控制手柄的吸引器近端组件;吸引器软体管包括前段带膜管和后段带膜管,后段带膜管与吸引器近端组件密封连接;吸引器近端组件通过转向控制手柄和设在吸引器软体管上的丝线调整吸引器前端带膜管转向。本发明吸引器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具有超微创特性,可以通过狭小的直线型或者弧形硬性通道,吸引器的工作方向可以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手柄来控制;无需调整工作通道的空间位置和吸引器的主体空间位置,仅需调整吸引器前端的空间位置,减少了神经、血管、脑组织的医源性损伤,减少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避免了双人不协调操作,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效率。

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中的吸引器,尤其涉及一种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

背景技术

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外科手术中的清除积血、积液、坏死组织、肿瘤组织、出血的血管断端,都需要使用吸引器。吸引器的功能是用于吸除手术中的液体、半固体、血管、肿瘤等物质,使手术清洁,暴露出血部位。吸引器的原理是通过压力差,将可移走的目标物质吸入管道中,移除出手术;或者将目标组织吸附住,控制其空间位置。吸引器可以为手术医生维持一个清洁的手术环境,可以吸附控制某些目标血管、组织、肿瘤等的空间位置;辅助手术医生完成目标动作。在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手术中,吸引器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手术器械。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显微镜、内镜在神经外科各类手术中广泛普及,这对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的吸引器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的手术医生在长期的手术经历中发现了现有的吸引器有以下不足之处:(1)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有一些盲区、拐角,传统的硬质吸引器无法有效操作,或者频繁更换前端有不同角度的硬质吸引器。(2)在大部分神经内镜、显微镜手术操作时,为达到目标区域,需要调整通道、硬性吸引器和内镜,这对双手、三手操作的协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解决办法一,使用气动臂,其代价昂贵,无法普及。办法二,加强术前操作训练,配合训练,这将耗费外科医生大量宝贵时间,人力成本较大。办法三,在大部分神经内镜操作中,在反复多次调整通道管远端后才能满足目标动作,这对深部脑组织、神经、血管等形成多次物理性牵拉、挤压、挫伤,增加术中手术损伤、围手术期的出血、脑水肿等风险,手术损伤抵消了部分手术受益。办法四,如果内镜通道选择有弧度的弯曲形状如弧形导向器,现有的吸引器等工具将无法使用。这些问题困扰着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在内的外科医生,亟需一种新的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微创转向软体吸引器,包括吸引器软体管、带有转向控制手柄的吸引器近端组件;吸引器软体管包括前段带膜管和后段带膜管,后段带膜管与吸引器近端组件密封连接;吸引器近端组件通过转向控制手柄和设在吸引器软体管上的丝线调整吸引器前端带膜管转向。

转向控制手柄内设有带丝线的弹簧管和移动层组件,移动层组件固定于所述弹簧管内侧;移动层组件包括顶部结构、基底球面、多个上下排列的移动层,上面的移动层受力时在下面的移动层和基球面上360°转动,并在外力停止后保持其空间位置。

顶部结构包括钢丝杆、反向螺帽、卡槽螺帽和卡盘,钢丝杆穿过卡盘、卡槽螺帽、反向螺帽、各层的移动层,连接于基底球面顶点,卡槽螺帽位于反向螺帽上方,卡槽螺帽抬升后使得反向螺帽向所述移动层施加压力,转向控制手柄通过对位于弹簧管内的丝线牵拉调整吸引器前端带膜管的转向。

丝线无伸缩性,系于前段带膜管前端弹簧圈0°,90°,180°,270°系点位置。

后段带膜管由多个弹簧管并行缠绕组成,所述后段带膜管还设有使丝线穿过的丝线扣。

丝线扣分布于后段带膜弹簧管内侧0°,90°,180°,270°的4条平行线上。

吸引器近端组件还包括负压接头、直口和直口塞,所述负压接头管与所述吸引器的长轴方向呈30°到60°倾斜。

前段带膜管为前段带膜弹簧管,所述后段带膜管为后段带膜弹簧管。

前段带膜管和后段带膜管的外层膜均为透明。

转向控制手柄垂直于负压接头管与吸引器的长轴所构成的平面。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吸引器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具有超微创特性,可以通过狭小的直线型或者弧形硬性通道,吸引器的工作方向可以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手柄来控制。手术中,在显微镜或内镜辅助下,吸引器前端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吸引作用可以沿着某空间轴线螺旋式推进,无需调整吸引器和通道主体位置,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吸引器和通道主体远端在脑组织实体中的物理性扰动,可明显减少吸引器和通道主体的调整动作,缩小工作通道外径,降低手术操作的技术难度。

本发明适用于各类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消化科、呼吸内科等科室的显微、内镜手术。本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无需调整工作通道的空间位置,无需调整吸引器的主体空间位置,仅需调整吸引器前端的空间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神经、血管、脑组织等的医源性损伤,明显减少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避免了双人不协调操作,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成本。本发明为一次性使用,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移动层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移动层透视图;

图4是移动层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顶部结构装配图;

图6是本发明近端组件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带膜软体管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前段带膜弹簧管1、后段带膜弹簧管2、吸引器近端组件3和转向控制手柄4,其中后段带膜弹簧管2在本实施例中由3组平行弹簧管构成,转向控制手柄4中有移动层组件8,钢丝杆10穿过移动层组件8、位于移动层组件上方的反向螺帽11、卡槽螺帽12和卡盘13。

移动层组件8包括最下面的基底球面,第一移动层,第二移动层,第三移动层,第四移动层和第五移动层,各层移动段中空,其中心由固定于基底球面的钢丝杆10串联;四根带丝线的弹簧管9分别固定在各移动层外侧的0°,90°,180°和270°;控制手柄4中的移动层组件8中,上层的移动层可以在下层移动层和基球面上360°转动,并能在外力停止后保持此空间位置。

如图5所示,移动层组件中的顶部结构包括钢丝杆10,反向螺帽11,卡槽螺帽12和卡盘13。顶端组合后,固定丝线,持固定的反向螺帽11,反向旋转卡槽螺帽12,使卡槽螺帽12抬升,顶住卡盘13和钢丝杆10顶部,使反向螺帽11向下方各层移动层施加压力,使移动层间维持有压力,转向控制手柄4能灵活转动而又不松散,牵动丝线,调动吸引器前端带膜管的转向。

如图6所示,吸引器近端组件3包括转向控制手柄4,丝线弹簧管9,斜口负压接头14,直口17和直口塞18。转向控制手柄扳动后,移动层外侧带丝线的弹簧管被拉伸,丝线弹簧管内部的丝线被牵拉,前段带膜弹簧管向牵拉侧外后方弯曲变形。吸引器近端组件负压接头管与神经外科转向软体吸引器主体呈30°到60°倾斜,负压接头管连接负压管道,维持负压吸引。

其中,前段带膜弹簧管易于弯曲变形,后段带膜弹簧管由多个弹簧管并行缠绕组成,受较大力时弯曲;吸引器后段带膜弹簧管外径与吸引器近端组件远端开口密封连接,以维持吸引负压;吸引器软体管部分,即前段带膜弹簧管和后段带膜弹簧管可以在笔直或有弧度的硬性通道内自由进出,在通道远端口外,无外力作用时,吸引器软体管可保持切线方向平直。

前段带膜弹簧管的弹簧最远端弹簧圈上系有控制方向的丝线,分别位于0°,90°,180°和270°的系点位置,并平行通过后段带膜弹簧管中的丝线扣5,在转向控制手柄4下方基地座的四个侧孔7处穿出,通过固定于移动层8外侧带丝线的弹簧管9,最后固定于转向控制手柄4顶端的反向螺帽11外侧。其中4个直径为0.3mm的侧孔7分别分布在基地球面下方的0°,90°,180°和270°的位置,供丝线通过;带丝线的弹簧管9分别固定于各移动层外侧的0°,90°,180°和270°的位置,四根丝线通过吸引器近端组件管壁侧孔,按0°,90°,180°,270°分别通过四根丝线弹簧管9。

由于控制丝线事先是平齐的,当本发明吸引器通过医疗器械中的弧形硬通道时,有1-2侧的丝线受牵拉,此时松开反向螺帽11固定处的丝线,待前段带膜弹簧管保持弧形硬通道出口处切线方向平直,再固定丝线。斜口负压接口14连接负压设备,吸引器软管衔接密封处15与负压设备软管有很好的密闭作用;并有锲形负压吸引调压口16,供手术医生控制负压力量。

未使用配套医疗器械时,直口17由直口塞18封闭;在使用配套软体医疗器械如软体纤维内镜、软体液压双极电凝、软体刮钳、软体液压微剪刀、软体磨钻时,该软体医疗器械自带的直口塞可封闭直口,维持负压状态。

如图7所示,后段带膜弹簧管的近端开口19连接吸引器近端组件;前段带膜弹簧管的前端开口21通向吸引器外;四根平行的丝线20通过众多平行分布的丝线扣5,其中第一丝线20.1和第四丝线20.4分别位于弹簧管的上下端,第二丝线20.2和第三丝线20.3分别位于弹簧管的中部,以控制丝线在管道内的位置;弹簧管外侧包裹一层膜,维持负压状态。其中的前段带膜弹簧管和后段带膜管外层膜均为透明。

具体操作方法为:

本吸引器头操作简便,使用安全,使用时手持吸引器近端组件,将前段带膜弹簧管、后段带膜弹簧管置入直线型或弧形硬通道,在软体纤维内镜或硬内镜的视频图像辅助下进退、旋转吸引器,同时根据需要,选用配套的医疗器械,进行吸引、冲洗、电凝、剪切、分离、抓取等目标动作,完成手术目的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的同时,导向器或通道无需调整,避免了导向器或通道对脑组织的物理性牵拉、压迫、挫伤动作。配合最细外径的纤维内镜设备,手术切口将可以最小化、微创化。

本发明可在负压吸引的同时,予以电凝、剪切、分离、抓取等目标动作,在内镜辅助下手术医生可直接观察作用部位的操作效果,及时调整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