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利用物件总质量储能滚轮

专利号:202311412059.7

专利人: 金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能源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物件总质量储能滚轮。

背景技术

车子节能技术层出不穷,包括震动能量回收,但这些震动能量回收技术都有些不足,如车体重量不能充分利用。因为大部分的震动能量回收装置都是安装在减震器部位,靠车身上下浮动产生向下的压能产生能量来利用,缺点是系统工作压力、油缸数量和油缸产生的流量之间成反比。而且在平坦道路车身就不会产生上下浮动,也就不能产生能量或是产生极少能量。同时,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震动能量回收利用率低。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利用物件总质量储能滚轮去克服以上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物件总质量储能滚轮,本发明在放置平台的滚轮装置上安装了驱动油缸工作的推动装置,推动装置把液压油压入储能装置备用,这样储能装置工作时也能为马达提供了液压油,让马达正常运行。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利用物件总质量储能滚轮装置,包括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上设有与其枢接的动力输出轴,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两端设有能与其同步转动的滚轮装置,所述滚轮装置包括内钢圈和若干设置在内钢圈外层的接触片,所述内钢圈与接触片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推动装置,每个所述接触片均匀分布在内钢圈外层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油缸,所述油缸设置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还设有减震装置;所述放置平台上还设有驱动内钢圈转动的马达,内钢圈转动的同时接触片相对内钢圈的径向移动,接触片相对内钢圈移动时油缸的活塞轴往复伸缩,油缸的活塞轴伸缩时把油箱内的液压油压入储能装置,所述放置平台上还设有储能装置和油箱,油缸的活塞轴伸缩时把油箱内的液压油压入储能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装置与接触片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均匀分布在内钢圈的外层,所述推动装置与接触片一一对应;所述推动装置分别设置在内钢圈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端面上,设置在内钢圈的同一端面上的推动装置均以圆周阵列的方式均匀分布;靠近放置平台的推动装置与远离放置平台的推动装置分布前后交叉设置在内钢圈的两个端面上。

每个接触片都与推动装置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都安装了减震装置,这样内钢圈转动的更加平稳;所述推动装置交错设置在内钢圈的两个端面上,这样推动装置每次就能单独驱动单个油缸工作,每个推动装置相互之间不会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气弹簧、减震弹簧和限位盖体;所述气弹簧包括缸筒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底端安装有活塞,所述活塞与缸筒之间充有氮气;所述活塞杆的顶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限位盖体,所述限位盖体与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缸筒的末端与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缸筒的外层设有设有限位盘,所述减震弹簧设置在限位盘与限位盖体之间。

内钢圈转动时,外层的接触片就会与地面接触,接触片在放置平台以及放置平台上物体的重力作用下会向内钢圈靠近。继续滚动,当下一块外层接触片和地面接触时,前一块外层接触片离开地面,相对于接触地面时远离内钢圈,此时所述减震装置会有固定距离和缓冲作用。气弹簧是现有技术是常用的标准件,通常用于汽车悬挂位置的减震。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盖体和限位盘均呈圆盘状,所述限位盖体和限位盘的外径相同;所述减震弹簧的一端抵靠在限位盖体上,减震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限位盘上;所述限位盖体与第一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销轴,所述缸筒与第二连杆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二销轴。

这里的气弹簧就是现有技术中汽车轮胎与汽车悬挂之间常用的避震装置;当滚动装置的接触片靠近内钢圈时,缸筒内的活塞杆就会推动活塞相对缸筒移动,那么活塞就会挤压缸筒内的氮气;当活塞杆收缩时就会带动减震弹簧压缩,气弹簧就会吸收减震弹簧的振动能量;放置平台产生振动时就能得到缓冲,减少振动。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装置还包括连接板、折弯板和安装底座;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内钢圈固定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接触片固定连接;所述油缸的缸体与第二连杆铰接,所述油缸的活塞轴与第一连杆铰接。

马达驱动输出轴转动,内钢圈随输出轴同步转动,这里马达驱动输出轴转动的方式就是现有技术中汽车的电动马达驱动轮子转动的方式;内钢圈转动的同时接触片就会靠近内钢圈,因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互铰接,那么第二连杆就会相对第一连杆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与连接板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一紧固件;所述折弯板的一个端面与油缸的活塞轴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的另一个端面与第一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二紧固件;所述油缸固定安装在安装底座内,所述安装底座与第二连杆之间设有铰接两者的第三紧固件;接触片靠近内钢圈的同时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油缸的活塞轴往复伸缩。

所述油缸的缸体与第二连杆铰接,所述油缸的活塞轴与第一连杆铰接,那么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的同时,油缸的活塞轴会往复伸缩。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杆朝向减震装置的那端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件与缸筒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连杆相对第一连杆转动时所述连接板的边缘抵靠在缓冲垫上。

作为优选,所述放置平台上还设有油泵、泄压阀、安全阀、控制开关和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连接每个所述油缸;所述油箱与油泵连接,所述油泵与油箱之间设有泄压阀;所述储能装置与旋转接头之间设有第一多通接头,第一多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控制开关连接,所述安全阀设置在储能装置与第一多通接头之间;所述旋转接头与液压马达之间设有第二多通接头,所述液压马达与控制开关连通,所述第二多通接头的第三端与油泵连接。

油泵工作时把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旋转接头压入油缸;油缸的活塞轴伸缩时把液压油压入到储能装置中;储能装置内的高压油由控制开关控制马达运行打开或者关闭;马达内出来的液压油通过旋转接头再次压入油缸等待下一次压缩;设置安全阀是防止油路压力过大,设置泄压阀是保证马达的背压不影响马达输出,而且可以有足够压力油液流向油缸。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接头上设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第一进油口连接第二多通接头,所述第一出油口连接油缸的腔体,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油缸之间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旋转接头上还设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出油口连接第一多通接头,所述第二进油口连接油缸的腔体,所述进油口与油缸之间设有第二单向阀。

油泵以及马达内的液压油会流向第二多通接头,然后沿着旋转接头上的第一进油口流向第一出油口,然后沿着第一出油口流向第一单向阀,然后沿着第一单向阀进入拉伸时的油缸;油缸压缩时液压油沿着第二单向阀流向第二进油口,第二进油口流向第二出油口,然后沿着第二出油口流向第一多通接头,接着液压油沿着第一多通接头压入储能装置备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相对于振动型能量回收系统,在相同车身重量和相同油缸活塞表面积的情况下,根据杠杆原理本发明的储能压力更高;2、液压油缸数量的增加不会影响油缸输出压力。在马达驱动内钢圈转动的过程中,油缸会把液压油持续压入储能装置,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因此,本发明能让马达提高可持续性工作,可靠性高。
0af5733d65b2d75be516ab4bf11fec571e0507538f25e0ae49133842f85f1c6147c42084a15e2ac55a34da57856f26223255ab48981c623fb97aaef6f88ea8c92f3f4d756ebcc5b98173114ca08a9f7e6d923fab36bd9c174e812f9f0ccf6b4ffb39c824ef0342bc7dc9e514aef6399c29989ed054746995e5c701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