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一种基于种植盒种植白芹的方法

专利人:202510108999.X

专利号:吕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芹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种植盒种植白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溧阳白芹,作为溧阳市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800多年前。凭借其独特的种植工艺与卓越品质,溧阳白芹于2010年12月24日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其种植特色在于,水芹经过旱育生长至约30至35公分时,进行人工深壅土处理,使芹菜茎部在无光照、密封的土壤环境中继续生长并白化,从而得名“白芹”。白芹以其洁白如玉的茎部、金黄的芹芽以及微甜不腻、脆嫩爽口的独特风味,被誉为江南美食佳肴中的一绝。

然而,传统的溧阳白芹种植方法面临着诸多挑战。每年白露前后,种植者需将长条形的种芹提前育苗,并在垄上采用横向条形种植。当芹菜生长至适宜高度时,便需进行繁琐的人工壅土作业,该过程需使用木板作为模板,多人配合填土压实,劳动强度极大,作业效率低下。更为艰难的是,起收白芹需在寒冬腊月进行,种植者需在冰冷的水中用手清洗白芹,这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也限制了生产效率。因此,传统种植方法下的人工壅土与起收环节成本占比高,且环境艰苦,导致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该行业,影响了溧阳白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传统种植方法的不足,现有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专利号为ZL201610099159.2的白芹排种机,虽然实现了施肥、做垄、开沟、排种、覆土等多道工艺的机械化,但其排种工艺与本发明专利方法不同,且种植效率低,种植质量不佳,无法实现工厂化种植目标。

此外,专利号为ZL201510801031.1的白芹专用壅土机以及申请号为2023107832582的一种四垄三行白芹专用壅土机,虽然采用了机械螺旋取土壅土技术,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取土量大、要求垄沟预留面积大,导致有效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机构复杂,对设备要求高;壅土效率低,密封效果差,影响白芹品质与外观;且无法实现机械化连续性快速起收白芹的目标。因此,现有机械化种植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种植盒种植白芹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种植盒种植白芹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种芹排种在有营养土的种植盒内,然后将其移植到种植垄上排种;

步骤二、采用种植盒移植排种机将步骤一中已植有种芹的种植盒移至种植垄上进行排种,该种植垄为一垄二行种植垄;

步骤三、待白芹长大后需要壅土时,使用移栽壅土机在种植盒的下方开出一条下落沟槽,让其落入下落沟槽内达到壅土目的;

步骤四,使用白芹起收机将种植垄内的种植盒连带白芹一同取出。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盒包括长条盒体,长70公分、宽7公分,高10公分,所述长条盒体底部以及两侧均设有用于白芹根系向长条盒体外部生长的长腰孔,所述长条盒体内腔底部还设有若干加强筋,且所述长条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搭扣板以及与搭扣板搭扣配合的扣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盒移植排种机具体构成包括:第一机架、预开沟机构、沟槽成形装置、种植盒输送滑道、滚压压实装置、种植盒堆放平台以及第一人工操作平台;

所述第一机架与拖拉机相连;

所述预开沟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第一机架前端的开沟排刀;

所述沟槽成形装置则包括一个转动安装于第一机架上的沟槽成型轴,该沟槽成型轴上设有两个成型环,且两个所述成型环的位置与两个所述开沟排刀的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沟槽成型轴的两端均配备有起垄锥形圆盘,且沟槽成型轴的一端还装有与拖拉机传动系统相配合的链轮;

所述种植盒输送滑道设计有两个且均为U型结构件,其上端固定于第一机架的上部,而下端则安装于第一机架的下部,且两个所述种植盒输送滑道的中心线在安装后与垄面经成型环成形后的预备沟中心线重合;

所述种植盒堆放平台设置于第一机架的上部区域,而第一人工操作平台则位于第一机架的下部区域;

所述滚压压实装置由一个转动安装于第一机架后端的滚压轴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移栽壅土机包括第二机架、两组梳理机构、两组开沟机构、两个防侧塌挡板以及收垄压实装置;

所述第二机架与拖拉机连接;

所述梳理机构包括安装于第二机架上的两对锥形梳理头、两组前部夹板、两组后部夹板和两组尾端夹板;两对所述锥形梳理头末端固定在第二机架前部并与相应的前部夹板过渡连接;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左右两边跨于垄面白芹根部之间,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锥头之间的距离为12公分,且锥尾之间的距离为6公分,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呈现为左右对称的喇叭口斜锥面形态,其前行方向同样采用斜锥面;两个所述锥形梳理头所形成的喇叭口宽度由前至后逐渐收窄,直至与两前部夹板的宽度相匹配;同时在高度方向上,锥形梳理头的斜锥面逐渐升高至前部夹板的高度,并最终平滑过渡到前部夹板;

所述开沟机构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于第二机架上的分离环刀、第一犁刀、第二犁刀和第三成形犁刀;所述分离环刀包括环刀柄以及设置于环刀柄下端的环刀头,所述环刀柄为两块固定于第二机架上的环刀钢板,并且环刀柄的内腔用于固定前部夹板;所述环刀头为U形状,且一端为刀口结构;

所述第一犁刀、第二犁刀和第三成形犁刀均由犁刀头和犁刀柄组成,所述犁刀柄为设置于第二机架上的两块犁刀钢板,两块犁刀钢板之间的内腔用于固定两个前部夹板以使两个前部夹板之间形成一个能够通过直立状态下白芹的第一通道,且犁刀头上端与两侧犁刀钢板之间还形成有用于种植盒通过的第二通道;

所述后部夹板前端上部与第三成形犁刀的犁刀柄连接并与前部夹板一体连接,其下部伸入到第三成形犁刀的犁刀头后端部并与其连接,所述后部夹板后上部与第二机架连接且尾端夹板前端与后部夹板后端一体连接,所述尾端夹板上部高出垄面2公分,下部与后部夹板底部齐平;

两个所述防侧塌挡板分别安装在第二机架两边,并用于防止由于开沟机构前行挤压土壤造成垄面坍塌;

进一步地,所述收垄压实装置包括铰接拉杆机构和收垄压实构件;

所述铰接拉杆机构由两根铰接拉杆构成,其中两根铰接拉杆的一端均与第二机架铰接,而远离第二机架的一端分别与收垄压实构件上端两侧铰接;

所述收垄压实构件包括中部钢板以及分别设于中部钢板两侧的边部钢板,所述中部钢板与两侧边部钢板之间均留有与尾端夹板中心线重合的通槽且同组的两个尾端夹板侧面分别卡于通槽两侧,两个所述通槽上端均通过U型构件将中部钢板与两侧的边部钢板连接为一体,且两侧所述边部钢板的下端均设有与种植垄侧面角度相同的侧压板,所述边部钢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固定螺栓和调节螺栓,所述侧压板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圆形孔和长腰弧形孔,且固定螺栓和调节螺栓分别置于圆形孔和长腰弧形孔内以调节两侧侧压板之间的开口大小,从而调整两边侧压板后端距离收拢垄面。

进一步地,所述白芹起收机包括第三机架以及设置在第三机架上的两个破土犁刀组、两个环切刀装置、两个起收U形输送滑道和第二人工操作平台;

两个所述破土犁刀组分别安装在第三机架底部前后位置且横向位置与两行种植盒侧面位置相对应,所述破土犁刀组包括前犁刀和后犁刀,所述前犁刀和后犁刀均通过U型卡箍固定于第三机架上;

两个所述环切刀装置分别安装于相应破土犁刀组后方,其包括安装板以及固定于安装板上的环切刀,所述环切刀通过安装板与第三机架连接,所述环切刀为“乚”状结构且能三面环抱种植盒;

两个所述起收U形输送滑道分别安装于相应的环切刀装置后方,所述起收U形输送滑道的后端高于前端;且起收U形输送滑道在横截面上呈左高右低倾斜,以使种植盒上的白芹能够向一侧倾斜,防止白芹在输送过程中折断;所述起收U形输送滑道与行进方向形成一定夹角,以促进种植盒与土壤的顺畅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步骤为:

将配置好的且具有一定粘度的营养土定量填至长条盒体内加强筋高度,按照数量要求将提前育苗的种芹平铺于营养土上;

然后将营养土覆土种芹至长条盒体盒口平形成覆土层,然后在覆土层上喷洒适量的水使其表面压平。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的具体步骤为:

将整个第一机架与拖拉机连接,整个种植盒移植排种机被拖拉机牵动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开沟排刀切入垄面随机具前行初步开出符合种植行行距和种植盒预设宽高要求的二条预备沟;

当拖拉机上的动力驱动链条带动链轮以及链轮带动沟槽成型轴旋转时,沟槽成型轴上的两个成型环在前述开沟排刀初步开出的预备沟内重叠碾压成形出符合种植盒植入的种植沟槽;

作业起始时,有人工将首节种植盒植入种植垄的种植沟槽内,在种植盒输送滑道内依次首尾连接第二个种植盒和其他的种植盒,随着整个种植盒移植排种机的前行,在第一人工操作平台上人工将种植盒通过相应的种植盒输送滑道依次植入到种植沟槽内同时沟槽成型轴两端起垄锥形圆盘旋转使垄侧面保持原有垄形。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步骤为:

将整个第二机架与拖拉机连接,两对锥形梳理头能够预先对白芹梳理成直立状态;环刀头环抱种植盒,且在前行的过程中环刀头能够切除种植盒三面白芹根系并与土壤分离;

此时的第一犁刀、第二犁刀和第三成形犁刀均处于种植盒下方的土壤中,能够依次将种植盒正下方的土壤往两边挤压而形成与相应犁刀截面尺寸相同的下落沟槽,其中第一犁刀宽度尺寸为下落沟槽宽度的1/3,高度为下落沟槽深度的1/2;第二犁刀宽度尺寸为下落沟槽宽度的2/3,高度达下落沟槽所需深度;第三成形犁刀为成形犁刀,宽度比种植盒宽度宽,底部截面为适用于碎土下落空间的倒三角锥形,高度为白芹所需壅土深度加倒三角锥形高度;

种植盒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下落沟槽内,随后通过调整收垄压实装置两侧侧压板尾部距离使两垄侧面土壤往中间方向位移收拢,并且能够通过调整收垄压实装置上的配重重量来压实垄面土壤使白芹上部与两侧壅土间隙宽度尺寸控制在3-4公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具体步骤为:

待到起收时,将第三机架与拖拉机连接,启动拖拉机带动第三机架前行,第三机架在前行的过程中,前破土犁刀组和后破土犁刀组分别对两行种植盒侧面进行破土,具体为前犁刀切除上部2/3土块位置,前犁刀下部能够到种植盒底部以下2~3公分位置破土切除并往垄沟方向排土,后犁刀清除剩余坍塌土块并往垄沟方向排土,使白芹和种植盒的一侧完全露出;

当整个白芹起收机前行时,环切刀三面环抱种植盒,从而能够对伸出至种植盒外部的白芹根系进行去除并托着种植盒前行,待继续前行时种植盒进入起收U形输送滑道内向后输送,从而使种植盒能够脱离未破壅土侧及种植垄面而起收,由于起收U形输送滑道的后端比前端要高,从而能够使种植盒能相对向上移动,方便第二人工操作平台上的人工进行收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使用带有长腰孔的种植盒,可以实现工厂化的排种和种植,提高种植效率和种植质量。种植盒的两端搭接设置使得种植盒可以首尾相连,形成连续的种植行,便于机械化操作。

(2)本发明通过旋耕起垄一体机、移植排种机、移栽壅土机以及白芹起收机等机械化装置的配合使用,实现了从旋耕起垄、排种、移植、壅土到起收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大大减少了人工及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3)本发明通过预开沟机构和沟槽成形装置的精确控制,确保了沟槽的宽度和深度满足种植盒的要求,滚压压实装置确保种植盒在移植到沟槽内后能够稳定地安置在种植垄上,避免因土壤松动导致的植物生长不良,移栽壅土机的防侧塌挡板的设置,确保沟槽两侧的土壤不会坍塌,收垄压实装置与尾端夹板的配合使用将两侧土壤往垄中间收拢并压实垄面,使落入沟槽内的芹菜被两侧壅土所夹的间隙满足要求,以达到最佳的密封效果,使芹菜在沟槽内生长时能够得到充分的白化,确保了白芹的白化效果,并由尾端夹板将芹菜与两侧壅土隔离防止土壤因受挤压而窜入芹菜内部空隙区域影响白芹外观质量和后续的起收作业,

(4)相比于传统的白芹种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壅土和起收,本发明的种植盒和机械化装置的使用,显著减少了人工需求,降低了劳动成本,白芹起收机设置的前后破土犁刀和起收环切刀,以起收种植盒而达到起收白芹的目的,使得白芹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完整无损地起收,减少了起收时间,机械化操作也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在寒冷季节进行重体力劳动的情况,改善了农民的工作环境。

(5)与现有机械化技术种植方法相比,减少了垄沟预留面积,保证了每亩有效种植面积的最大化,显著提高了亩产量而增加了收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芹植入种植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移植排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移植排种机的左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移植排种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种植盒移植排种机中沟槽成型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栽壅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栽壅土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组第三成形犁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部夹板与尾端夹板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收垄压实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压板处于俯视状态下前端圆形孔和后端长腰弧形孔位置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犁刀成形后的沟槽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犁刀成形后的沟槽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成形犁刀成形后的沟槽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犁刀开沟机构开沟槽后种植盒落下沟槽前状态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犁刀开沟机构开沟槽后种植盒落下沟槽后状态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芹起收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白芹起收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起收U形输送滑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种植盒,101、长条盒体,102、长腰孔,103、加强筋,104、搭扣板,2、种植垄,3、下落沟槽,4、第一机架,5、种植盒输送滑道,6、开沟排刀,7、沟槽成型轴,8、成型环,9、起垄锥形圆盘,10、滚压轴,11、第二机架,12、锥形梳理头,13、前部夹板,14、后部夹板,15、尾端夹板,16、分离环刀,161、环刀柄,162、环刀头,17、第一犁刀,18、第二犁刀,19、第三成形犁刀,20、防侧塌挡板,21、犁刀头,22、犁刀柄,23、第一通道,24、第二通道,25、铰接拉杆,26、中部钢板,27、边部钢板,28、通槽,29、U型构件,30、侧压板,31、第三机架,32、起收U形输送滑道,33、前犁刀,34、后犁刀,35、安装板,36、环切刀,37、种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种植盒种植白芹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将种芹37排种在有营养土的种植盒1内,然后将其移植到种植垄2上排种;

步骤二、采用种植盒移植排种机将步骤一中已植有种芹37的种植盒1移至种植垄2上进行排种,该种植垄2为一垄二行种植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的种植垄2垄高30公分,垄顶宽50公分,垄底宽90公分,垄沟宽度60公分,行距20公分,行边距15公分,每亩换算成种植长度为888米;

步骤三、待白芹长大后需要壅土时,使用移栽壅土机在种植盒1的下方开出一条下落沟槽3,让其落入下落沟槽3内达到壅土目的;

步骤四,使用白芹起收机将种植垄2内已壅土的种植盒1连带白芹一同取出。

在利用种植盒1种植白芹的过程中,种植盒1的设计至关重要。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种植盒1采用了长条盒体101的形式,具体尺寸为长70公分、宽7公分、高10公分,这样的设计既便于操作,又能为白芹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长条盒体101的底部及两侧均设置了长腰孔102,这一设计旨在促进白芹根系向盒体外部生长,增强根系的稳固性和吸收能力。此外,长条盒体101内腔底部还设有若干加强筋103,以增强整个长条盒体101的结构强度并可作为种芹排种时的深度位置线。为了方便种植盒1能够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连续性,长条盒体101的两端分别设置了搭扣板104以及与搭扣板104相配合的扣接口,使得多个种植盒1可以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如附图4-附图8所示,为了实现种植盒1的高效移植排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的种植盒移植排种机,种植盒移植排种机具体构成包括:第一机架4、预开沟机构、沟槽成形装置、种植盒输送滑道5、滚压压实装置、种植盒堆放平台以及第一人工操作平台。第一机架4与拖拉机相连,为整个设备提供动力。预开沟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第一机架4前端的开沟排刀6,可初步开出预备沟。沟槽成形装置则包括一个转动安装于第一机架4上的沟槽成型轴7,该沟槽成型轴7上设有两个成型环8,且两个成型环8的位置与两个开沟排刀6的位置一一对应,通过成型环8能够碾压成形出符合种植盒1植入的种植沟槽。沟槽成型轴7的两端均配备有起垄锥形圆盘9,且沟槽成型轴7的一端还装有与拖拉机传动系统相配合的链轮。种植盒输送滑道5设计有两个且均为U型结构件,其上端固定于第一机架4的上部,而下端则安装于第一机架4的下部,且两个种植盒输送滑道5的中心线在安装后与垄面经成型环8成形后的预备沟中心线重合,从而能够保证种植盒1顺利地从种植盒输送滑道内滑入到种植沟槽内。种植盒堆放平台设置于第一机架4的上部区域,而第一人工操作平台则位于第一机架4的下部区域;滚压压实装置由一个转动安装于第一机架4后端的滚压轴10构成,在整个种植盒移植排种机前行时,滚压轴10底面压在垄面上,使二行种植盒1通过滚压轴10的碾压确保在一个平面上,以保证后续工序顺利完成,并使种植盒1与垄面土壤良好的粘合,确保种植盒1内的芹菜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

随着白芹的生长,壅土操作变得尤为重要。如附图9-附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栽壅土机,包括第二机架11、两组梳理机构、两组开沟机构、两个防侧塌挡板20以及收垄压实装置。

第二机架11作为整个机的核心支撑结构,与拖拉机稳固连接,确保了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梳理机构则包括安装于第二机架11上的两对锥形梳理头12(一对锥形梳理头12为二个左右对称安装的锥形梳理头组成)、两组前部夹板13、两组后部夹板14和两组尾端夹板15;两对锥形梳理头12末端固定在第二机架11前部并与相应的前部夹板13过渡连接;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12左右两边跨于垄面白芹根部之间,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锥头之间的距离为12公分,且锥尾之间的距离为6公分,同一组的两个锥形梳理头12呈现为左右对称的喇叭口斜锥面形态,其前行方向同样采用斜锥面;两个锥形梳理头12所形成的喇叭口宽度由前至后逐渐收窄,直至与两前部夹板13的宽度相匹配;同时在高度方向上,锥形梳理头12的斜锥面逐渐升高至前部夹板13的高度,并最终平滑过渡到前部夹板13。梳理机构的设计尤为巧妙,两对锥形梳理头12及其配套的夹板组合,能够有效梳理白芹使之处于直立状态,避免缠绕,能顺利落入沟槽内后得到良好的壅土效果,从而确保白芹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开沟机构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于第二机架11上的分离环刀16、第一犁刀17、第二犁刀18和第三成形犁刀19;分离环刀16包括环刀柄161以及设置于环刀柄161下端的环刀头162,环刀柄161为两块固定于第二机架11上的环刀钢板,并且环刀柄161的内腔用于固定前部夹板13;环刀头162为U形状,且一端为刀口结构,能够迅速而精准地切割种植盒1外部根系,使种植盒1与土壤完全分离,为开沟后能顺利落下做准备。

第一犁刀17、第二犁刀18和第三成形犁刀19均由犁刀头21和犁刀柄22组成,并且第一犁刀17、第二犁刀18和第三成形犁刀19为递进式设计,降低了沟槽成形的难度,确保了第三成形犁刀19开沟槽的质量。犁刀柄22为设置于第二机架11上的两块犁刀钢板,两块犁刀钢板之间的内腔用于固定两个前部夹板13以使两个前部夹板13之间形成一个能够通过直立状态下白芹的第一通道23,且犁刀头21上端与两侧犁刀钢板之间还形成有用于种植盒1通过的第二通道24;犁刀头21与犁刀钢板的组合,既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又为白芹和种植盒1的通过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后部夹板14前端上部与第三成形犁刀19的犁刀柄22连接,其下部伸入到第三成形犁刀19的犁刀头21后端部并与其连接,后部夹板14后上部与第二机架11连接且尾端夹板15前端与后部夹板14后端一体连接,尾端夹板15可随后部夹板14前行,高度高出垄面2~3公分,底部与前所述后部夹板14下端齐平,由此形成一个从锥形梳理头12、前部夹板13、后部夹板14到尾端夹板15可以让白芹通过的通道,使白芹能处于直立状态下顺利落入沟槽后得到良好的壅土效果,从而确保白芹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

两个防侧塌挡板20分别安装在第二机架11两边,防侧塌挡板20的设置,是考虑到开沟机构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垄侧面产生的侧向压力,通过有效阻挡土壤侧移,防止了垄面的坍塌,保证了作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收垄压实装置包括铰接拉杆机构和收垄压实构件;铰接拉杆机构由两根铰接拉杆25构成,其中两根铰接拉杆25的一端均与第二机架11铰接,而远离第二机架11的一端分别与收垄压实构件上端两侧铰接;铰接拉杆机构的设计确保了收垄压实构件能够在垂直方向上灵活移动,有效控制垄面压实程度。

收垄压实构件包括中部钢板26以及分别设于中部钢板26两侧的边部钢板27,中部钢板26与两侧边部钢板27之间均留有与尾端夹板15中心线重合的通槽28且同组的两个尾端夹板15侧面分别卡于通槽28两侧,两个通槽28上端均通过U型构件29将中部钢板26与两侧的边部钢板27连接为一体,且两侧边部钢板27的下端均设有与种植垄2侧面角度相同的侧压板30,边部钢板2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固定螺栓和调节螺栓,侧压板30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圆形孔和长腰弧形孔,且固定螺栓和调节螺栓分别置于圆形孔和长腰弧形孔内以调节两侧侧压板30之间的开口大小,从而调整两边侧压板30后端距离收拢垄面。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装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确保了压实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为白芹的后续白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密封环境。

如附图20-附图2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白芹起收机包括第三机架31以及设置在第三机架31上的两个破土犁刀组、两个环切刀装置、两个起收U形输送滑道32和第二人工操作平台;两个破土犁刀组分别安装在第三机架31底部前后位置且横向位置与两行种植盒1侧面位置相对应,破土犁刀组包括前犁刀33和后犁刀34,前犁刀33和后犁刀34均通过U型卡箍固定于第三机架31上;第三机架31作为整个起收机的基础支撑结构,不仅稳固地承载着各个功能部件,还确保了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效率。两个破土犁刀组的设计,巧妙地安装在第三机架31底部的前后位置,其横向位置精确对应两行种植盒1的侧面,这样的布局能够有效减少破土时对白芹的损伤。前犁刀33和后犁刀34通过U型卡箍的固定方式,既保证了安装的便捷性,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和更换。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破土效果,还提高了整机的耐用性。

环切刀装置作为起收过程中的关键部件,其安装于相应破土犁刀组后方,确保了破土与环切动作的连贯性。安装板35作为环切刀36的支撑平台,通过精密的设计与第三机架31相连,保证了环切刀36在作业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乚”状结构的环切刀36能够三面环抱种植盒1,有效切断白芹根系使其与土壤分离,达到了起收种植盒1起收白芹的目的。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起收效率,还保证了白芹不受损坏。两个起收U形输送滑道32分别安装于相应的环切刀装置后方,起收U形输送滑道32的后端高于前端;且起收U形输送滑道32在横截面上呈左高右低倾斜,以使种植盒1上的白芹能够向一侧倾斜,防止白芹在输送过程中折断;起收U形输送滑道32与行进方向形成一定夹角,以促进白芹与土壤的顺畅分离。

在步骤一中,营养土的配制和填充过程至关重要。通过定量填至长条盒体101内加强筋103高度,确保了白芹生长有足够的养份。提前育苗的种芹37平铺于营养土上后,再覆土至盒口平形成覆土层,这一步骤不仅保证了种芹37的生长环境,还通过喷洒适量的水使表面压平,为后续的种植工序能顺利作业做好了准备。

步骤二的具体步骤为:

将整个第一机架4与拖拉机连接,整个种植盒移植排种机被拖拉机牵动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开沟排刀6切入垄面随机具前行初步开出符合种植行行距和种植盒1预设宽高要求的二条预备沟;

当拖拉机上的动力驱动链条链轮带动沟槽成型轴7旋转时,沟槽成型轴7上的两个成型环8在前述开沟排刀初步开出的预备沟内重叠碾压成形出符合种植盒1植入的种植沟槽;

作业起始时,有人工将首节种植盒1植入种植垄2的种植沟槽内,在种植盒输送滑道5内依次首尾连接第二个种植盒1和其他的种植盒1,随着整个植盒移植排种机的前行,在第一人工操作平台上人工将种植盒1通过相应的种植盒输送滑道5依次植入到种植沟槽内同时沟槽成型轴7两端起垄锥形圆盘9旋转使垄侧面保持原有垄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三的具体步骤为:

将整个第二机架11与拖拉机连接,两对锥形梳理头12能够预先对白芹梳理成直立状态;环刀头162环抱种植盒1,且在前行的过程中环刀头162能够切除种植盒1三面白芹根系并与土壤分离;

此时的第一犁刀17、第二犁刀18和第三成形犁刀19依次处于种植盒1下方的土壤中,能够依次将种植盒1正下方的土壤往两边挤压而形成与相应犁刀截面尺寸相同的下落沟槽3,其中第一犁刀17宽度尺寸为下落沟槽3宽度的1/3,高度为下落沟槽3深度的1/2;第二犁刀18宽度尺寸为下落沟槽3宽度的2/3,高度达下落沟槽3所需深度;第三成形犁刀19为成形犁刀,宽度比种植盒1宽度宽,底部截面为适用于碎土下落空间的倒三角锥形,高度为白芹所需壅土深度加倒三角锥形高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犁刀18可采用高频锤犁刀(此时取消第一犁刀17),即犁刀头21固定在高频锤动力输出端,高频锤固定在第二机架11上,有机具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支持,高频锤为市场上的成熟产品,可按本技术要求与专业厂家合作定制。工作时,高频锤犁刀从垄端位置种植盒的下方切入土壤中,高频锤产生的高频振动传递到犁刀上,使犁刀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往复的高频振动,使土壤受高频振动而松动,以减少因土壤的坚硬造成的阻力,随着犁刀的前行使土壤往两边挤压而形成一条与犁刀截面尺寸相同的沟槽,犁刀前部为尖刀形状,后部为种植盒宽度尺寸,高度为芹菜壅土深度所需尺寸;第三成形犁刀19的犁刀头部与底部均为尖锥状,后部宽度比种植盒1宽度大一公分,高度为白芹壅土所需要求,随着机具前行,第三成形犁刀19在前所述高频锤犁刀所开出的沟槽内通过,所过之处即形成了一条满足种植盒1落入的沟槽而达到壅土的目标。

种植盒1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下落沟槽3内,随后在两侧侧压板30与尾端夹板15配合作用下两垄侧面土壤往中间方向位移收拢,并且能够通过调整收拢压实装置26上的配重重量来压实垄面土壤使白芹上部与两侧壅土间隙宽度尺寸控制在3-4公分。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四具体步骤为:

待到起收时,将第三机架31与拖拉机连接,启动拖拉机带动第三机架31前行,第三机架31在前行的过程中,前破土犁刀组和后破土犁刀组分别对两行种植盒1侧面进行破土,具体为前犁刀33切除上部2/3土块位置,前犁刀33下部能够到种植盒1底部以下2~3公分位置破土切除并往垄沟方向排土,后犁刀34清除剩余坍塌土块并往垄沟方向排土,使白芹和种植盒1的一侧完全露出;

当整个白芹起收机前行时,环切刀36三面环抱种植盒1,从而能够对伸出至种植盒1外部的白芹根系进行去除并托着种植盒1前行,待继续前行时种植盒1进入起收U形输送滑道32内向后输送,从而使种植盒1能够脱离未破壅土侧及种植垄2面而起收,由于起收U形输送滑道32的后端比前端要高,从而能够使种植盒1能相对向上移动,方便第二人工操作平台上的人工进行收集。

本申请是采用种植盒排种后移栽壅土创新方法,是芹菜下移沉入土壤中达到壅土目的,无需大量取土,机具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垄沟宽度尺寸满足拖拉机作业尺寸即可,提高了有效种植面积而增加了产量,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一垄二行种植为例,垄宽90公分,垄沟预留宽60公分,换算成长度计算,每亩种植长度可达888米,与人工传统种植长度相近,与前述技术背景机械化种植专利技术相比,其需要大量取土而预留垄沟宽度都在1.8米以上,产生了有效种植面积的减少而造成了亩产量的大幅减少,且机械设备结构复杂。第一项发明单行种植,每亩种植长度约370米,第二项发明是四垄三行种植,每亩种植长度约555米,本发明专利与第一项发明比较每亩增长140%左右,与第二项发明比较每亩增长60%左右,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有效种植面积的大幅提高增加了亩产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种植收益。

根据常州市在2022年对溧阳白芹传统人工种植方法调查统计,亩均需69个人工,合人工成本18000元、农家肥亩均成本1550元,化肥亩均成本510元,三项合计亩均成本20060元,而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后,亩均只需要16个人工,合人工成本约4100元,农家肥亩均成本820元,化肥亩均成本330元,三项合计亩均成本5250元,以上合计节约成本亩均达14810元,极大的提高了种植经济效益。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9d3fbce3e2972e03dccf8c88df5899760ec4ae634442dc128f57a11dae580366b702fbf80e7df8d06dfab84f34bf5b55e27413560ee3f9fdc98a4df25788eb7ed2cff7a1d50d5d713c3c85bbd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