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一种多用途发动机
专利人:王建生
专利号:202510661517.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发动机,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水上交通、特殊防御等多个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发动机在推力、隐身性、多用途性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在航空航天领域,传统发动机难以满足对更高推力和更灵活飞行方式的需求;在水上交通领域,发动机难以兼顾水面及水下不同环境下的高效运行;在防御方面,传统发动机缺乏有效的主动防御机制。此外,传统发动机在空间利用和能量转换效率上也存在提升空间,无法适应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更大推力、更好隐身性、更强多用途性的新型发动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发动机,该发动机具备比传统发动机更大的推力,拥有良好的隐身性能,能够在多种环境和用途下高效运行,并具备一定的主动防御能力,以克服现有发动机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用途发动机,通过特定方式扭曲空间,对周围流体进行扭曲吸收以产生推力,且在运行状态下具备不反射雷达波的隐身特性。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的载荷能力由其自身尺寸以及内部旋转部件的转速共同决定,通过调节尺寸和转速实现对不同载荷的有效承载。
进一步的,采用扭曲光锥的设计理念,将膨胀空间还原并压缩至起点作为支撑力,当发动机旋转速度达到预设阈值时,借助该空间压缩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悬浮;且发动机中间区域设计为驾驶舱,使发动机具备在水里起飞的特殊能力。
进一步的,具备梯度旋转叠加功能,应用于飞行器时,飞行器以该发动机为核心进行结构设计,发动机中间设置驾驶舱和发动机主体,外部配备弯曲涵道,所述弯曲涵道用于引导气流为飞行器提供升力。
进一步的,在所述弯曲涵道尾部安装航空发动机,航空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流包裹发动机主体;当尾部气压超过设定值时,形成包裹气旋,该气旋构成旋转的气墙包裹发动机中心区域,能够对靠近的物体产生打偏作用,实现主动防御。
进一步的,发动机内部包含“龙尾”结构与“龙头”结构,所述龙尾位于龙头之下,用于实现扭曲、盘旋、折叠、压缩空间的功能;当发动机采用梯度叠加设计时,整体构成曲速引擎,实现更高效的动力输出与运行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内部设有龙骨与空间压缩涵道,龙骨为发动机提供稳定的结构支撑,空间压缩涵道通过空间扭曲机制实现发动机在空间中的高效运动,二者协同工作以保障发动机稳定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空间压缩涵道内部设有中心叶片涵道,所述中心叶片涵道通过特定形状和角度设计,优化气流在涵道内的流动状态,提升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推力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防御功能通过控制系统根据威胁程度自动调节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参数,精准控制尾部气压,从而调整包裹气旋的强度和范围,实现不同等级的防御效果。
进一步的,在水里起飞能力通过发动机的空间扭曲与悬浮原理,结合发动机中间驾驶舱的结构设计,以及发动机对水流的特殊作用方式实现,发动机在水中启动后,通过特定转速控制达到悬浮并起飞的临界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推力提升:通过独特的空间扭曲和流体吸收机制,本发明的多用途发动机能够产生比传统发动机更大的推力,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大型飞行器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支持,有助于实现更快的飞行速度和更大的载荷能力。
2.隐身性能优越: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反射雷达波,大大降低了被探测到的概率,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军事应用中,可提高飞行器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在民用领域,有助于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和影响。
3.多用途性强:该发动机不仅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还可应用于水上交通、特殊防御等多个领域;其在水里起飞的能力为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主动防御功能则增强了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拓宽了发动机的应用范围。
4.高效空间利用与能量转换:通过巧妙的空间压缩和扭曲设计,发动机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空间,实现能量的高效转换;在相同的体积和重量下,能够输出更大的功率,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用途发动机的结构图。
其中,1.发动机,2.龙骨,3.中心叶片涵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用途发动机,
基本结构与原理
本发明的多用途发动机核心设计基于独特的空间扭曲与能量转换原理,它通过特定方式扭曲空间,将周围流体进行扭曲吸收,从而产生强大的推力,这种空间扭曲机制使得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不反射雷达波,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
发动机的尺寸和转速是决定其载荷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精确控制发动机的尺寸以及内部旋转部件的转速,可以实现对不同载荷的有效承载,满足多种应用场景下的动力需求。
空间压缩与悬浮原理
发动机采用扭曲光锥的设计理念,能够将膨胀的空间还原并压缩至起点,以此作为支撑力;当发动机达到一定的旋转速度时,利用这种空间压缩产生的反作用力,发动机可以实现悬浮效果。
在外观设计上,将发动机中间部分设计为驾驶舱;当发动机应用于水上环境时,这种设计结合其空间扭曲与悬浮原理,使发动机具备在水里起飞的能力,打破了传统发动机在水上应用场景中的局限。
多用途飞行器设计
该发动机具备梯度旋转叠加的功能,可应用于飞行器设计;飞行器整体结构以发动机为中心,中间设置驾驶舱和发动机主体,外部配备弯曲涵道;弯曲涵道的设计能够巧妙地引导气流,为飞行器提供升力,确保飞行器的稳定飞行。
在弯曲涵道尾部安装航空发动机,当航空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流会包裹机心(即发动机主体部分);当尾部气压过大时,会形成包裹气旋,这道旋转的气墙能够包裹中心区域;当有物体靠近时,气旋产生的强大气流会将物体打偏,从而实现主动防御功能,有效保护飞行器及其搭载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空间压缩与扭曲结构
发动机内部包含“龙尾”和“龙头”结构,其中龙尾位于龙头之下,龙尾起到扭曲、盘旋、折叠、压缩空间的作用,通过这种复杂的空间操作,进一步增强发动机的性能。
当发动机采用梯度叠加设计时,整体构成曲速引擎,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空间扭曲原理,实现更强大的动力输出和更灵活的运行模式。
龙骨与空间压缩涵道协同工作,龙骨为发动机提供稳定的结构支撑,空间压缩涵道则通过空间扭曲机制,实现发动机在空间中的高效运动。中心叶片涵道作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其形状和角度,优化气流流动,提高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推力输出。
应用场景与操作方法
航空航天领域
飞行器设计:将多用途发动机应用于飞行器时,根据飞行器的设计要求,合理确定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数量。中间驾驶舱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为飞行员提供舒适、安全的操作环境。弯曲涵道和航空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角度需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的升力和防御效果。
飞行操作: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通过控制系统精确调节发动机的转速和旋转方向,实现飞行器的起飞、巡航、降落等动作。当需要增强防御能力时,通过调整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参数,使尾部气压达到合适水平,形成包裹气旋,对靠近的物体进行主动防御。
水上交通领域
水上交通工具设计:对于水上交通工具,将发动机设计为可适应水上环境的结构。发动机的外壳采用防水、防腐蚀材料,确保在水下和水上不同环境中都能正常运行。中间驾驶舱具备良好的视野和密封性,方便驾驶员操作。
水上操作:在水上起飞时,驾驶员通过控制系统使发动机达到一定的旋转速度,利用空间压缩产生的悬浮力实现起飞。在水上航行过程中,根据航行速度和负载情况,合理调整发动机的功率输出,确保水上交通工具的稳定航行。
特殊防御领域
防御系统集成:将多用途发动机集成到特殊防御系统中,作为主动防御的核心部件。根据防御场景的要求,合理布置发动机的数量和位置,确保能够全方位地对目标区域进行保护。
防御操作:当检测到有威胁物体靠近时,防御系统自动启动发动机,通过调节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使尾部形成强大的包裹气旋。利用气旋产生的气流将靠近的物体打偏,实现对目标的有效防御。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