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权人:林莉
专利号:202311571673.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外用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早在久远的年代,中国医学家就有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而现有的外用膏药,通常根据不同的疾病,用完全不同的处方。比如,治疗关节炎的外用敷药,其膏药的处方,即药物组成成份,与治疗内伤的膏药的处方药物组成成份,可以说是根本不相同的。这类外用药是用在病灶位置,在治疗上只局限于局部作用,因此效果较差。
并且现市场上的膏药各类繁多,但功效单一且疗效不显著,市场上很多膏药有些效果但不能断除病根,而本方是祖传配方并经过不断添加改良,使治病范围扩大,效果更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三梭10~30份、莪术10~30份、威灵仙10~30份、透骨草10~30份、枝子10~30份、桃仁10~30份、红花10~30份、归尾10~30份、千年健10~30份、延胡索10~30份、桂技10~30份、川椒10~30份、制马前3~5份、细辛3~5份、大黄10~30份、生地10~30份、芥子10~30份、生川乌3~5份、生草乌3~5份、生南星3~5份、生半夏3~5份、黄岑10~30份、黄柏10~30份、蒲黄10~30份、姜黄10~30份、金锁匙10~30份、泽兰10~30份、皂角3~5份、川断10~30份、芲术10~30份、牛膝10~30份、补骨脂10~30份、骨碎补10~30份、秦艽10~30份、苏木10~30份、防风10~30份、金狗脊10~30份、蒲公英10~30份、桑枝10~30份、茯苓10~30份、黄芪10~30份、当归10~30份、白介子10~30份、杜仲10~30份。
作为改进,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三梭20份、莪术20份、威灵仙20份、透骨草20份、枝子20份、桃仁20份、红花20份、归尾20份、千年健20份、延胡索20份、桂技20份、川椒20份、制马前4份、细辛4份、大黄20份、生地20份、芥子20份、生川乌4份、生草乌4份、生南星4份、生半夏4份、黄岑20份、黄柏20份、蒲黄20份、姜黄20份、金锁匙20份、泽兰20份、皂角4份、川断20份、芲术20份、牛膝20份、补骨脂20份、骨碎补20份、秦艽20份、苏木20份、防风20份、金狗脊20份、蒲公英20份、桑枝20份、茯苓20份、黄芪20份、当归20份、白介子20份、杜仲20份。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清洗浸泡:将上述质量份数的药物除去杂质,用常温水浸泡清洗,冲洗干净后,备用;
S2、研磨:将清洗后的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研磨成细粉,并过120目筛,收集备用;
S3、混合:将研磨后的上述药物放入搅拌容器内,并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后的药物分别加入水、白酒各500份调制;
S4、制备:将调制后获得的药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加工成型,得到药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包含上述药物或其他药学上可接受的物理形态。
作为改进,所述药物为膏剂、精油、粉剂或水剂。
所用的各中药材的药理药性如下: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梗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透骨草:味甘、辛,性温;归肺、肝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
枝子(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热病烦闷,湿热黄痘,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热度疮疡,扭挫伤痛等症状;
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归尾:味甘、辛、苦,性温;归肝经、心经、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千年健:味苦、辛,性温;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健筋骨,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桂技: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川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外治湿疹,阴痒;
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逐瘀以及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因实热导致的便秘,血热造成的衄血、呕血、咯血等出血症状;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生地: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用子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生川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生草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生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生半夏:味辛,性温;归脾经、胃、肺经;具有削皮散结,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用于风痰眩晕、恶心呕吐,湿痰冷饮等病症;
黄岑: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柏:黄柏药性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璧,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蒲黄:性甘,平,归肝、心包经;具有收敛止血,活血祛瘀,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姜黄:味辛、苦,性温;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
金锁匙:味苦,性寒;具有活血止血、安神祛痰、解毒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肾炎水肿,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跌打瘀痛;
泽兰: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皂角:性温;味辛,咸;归肺、肝、胃、大肠经;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川断: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
芲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的功效;用于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口疮、吐血、衄血。
补骨脂:味苦、辛,性温;归肾、脾经;具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小儿遗尿,肾漏,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的功效;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冷痛,肾虚遗精,遗尿,尿频等;
骨碎补:味苦,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秦艽:味苦,性平、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清热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蒸潮热、湿热黄疸等病症;
苏木:味甘、咸,性平;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经闭痛经,痈疽肿痛等症状;
防风:味辛、甘,性温;归脾、肝、膀胱经;具有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金狗脊:味苦、甘,性温;归肝经、肾经、心经、膀胱经;具有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的功效;用于腰背酸疼,膝痛脚弱,寒湿周痹,失溺,尿频,遗精,白带;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的功效;用于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桑枝:味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利水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黃,内热消渴;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1、将特定的质量配比选取的40余种中药材,通过混合揉制成膏,使得制成的膏药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散寒止痛,活血散瘀之功效;
2、该敷贴制备简单,效果好,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无毒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三梭10份、莪术10份、威灵仙10份、透骨草10份、枝子10份、桃仁10份、红花10份、归尾10份、千年健10份、延胡索10份、桂技10份、川椒10份、制马前3份、细辛3份、大黄10份、生地10份、芥子10~30份、生川乌3份、生草乌3份、生南星3份、生半夏3份、黄岑10份、黄柏10份、蒲黄10份、姜黄10份、金锁匙10份、泽兰10份、皂角3份、川断10份、芲术10份、牛膝10份、补骨脂10份、骨碎补10份、秦艽10份、苏木10份、防风10份、金狗脊10份、蒲公英10份、桑枝10份、茯苓10份、黄芪10份、当归10份、白介子10份、杜仲10份。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清洗浸泡:将上述质量份数的药物除去杂质,用常温水浸泡清洗,冲洗干净后,备用;
S2、研磨:将清洗后的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研磨成细粉,并过120目筛,收集备用;
S3、混合:将研磨后的上述药物放入搅拌容器内,并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后的药物分别加入水、白酒各500份调制;
S4、制备:将调制后获得的药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加工成型,得到药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包含上述药物或其他药学上可接受的物理形态。
具体的,所述药物为膏剂、精油、粉剂或水剂,所述药物使用的具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药物为膏剂。
使用方法:
首先根据敷药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抹手纸和腊纸,用木勺将药物均匀的平摊在纸内,注意厚薄适中,再用棉花围边,不让其渗出,然后用胶纸封边压实成一药包,可有效锁住药性,充分发挥药效。
在使用时,将药包进行加热,根据疼点范围进行全覆盖,可以加盖棉垫防止药物溢出污染衣物,用绷带或防敏感胶布固定,通过药物作用将炎症化掉,将疼点消除,将寒、湿、毒拔除。
具体贴敷时,每贴敷药贴敷9~12小时,每天一次。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病情不同,敷药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实施例二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三梭20份、莪术20份、威灵仙20份、透骨草20份、枝子20份、桃仁20份、红花20份、归尾20份、千年健20份、延胡索20份、桂技20份、川椒20份、制马前4份、细辛4份、大黄20份、生地20份、芥子20份、生川乌4份、生草乌4份、生南星4份、生半夏4份、黄岑20份、黄柏20份、蒲黄20份、姜黄20份、金锁匙20份、泽兰20份、皂角4份、川断20份、芲术20份、牛膝20份、补骨脂20份、骨碎补20份、秦艽20份、苏木20份、防风20份、金狗脊20份、蒲公英20份、桑枝20份、茯苓20份、黄芪20份、当归20份、白介子20份、杜仲20份。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清洗浸泡:将上述质量份数的药物除去杂质,用常温水浸泡清洗,冲洗干净后,备用;
S2、研磨:将清洗后的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研磨成细粉,并过120目筛,收集备用;
S3、混合:将研磨后的上述药物放入搅拌容器内,并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后的药物分别加入水、白酒各500份调制;
S4、制备:将调制后获得的药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加工成型,得到药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包含上述药物或其他药学上可接受的物理形态。
具体的,所述药物为膏剂、精油、粉剂或水剂。所述药物使用的具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药物为膏剂。
使用方法:
首先根据敷药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抹手纸和腊纸,用木勺将药物均匀的平摊在纸内,注意厚薄适中,再用棉花围边,不让其渗出,然后用胶纸封边压实成一药包,可有效锁住药性,充分发挥药效。
在使用时,将药包进行加热,根据疼点范围进行全覆盖,可以加盖棉垫防止药物溢出污染衣物,用绷带或防敏感胶布固定,通过药物作用将炎症化掉,将疼点消除,将寒、湿、毒拔除。
具体贴敷时,每贴敷药贴敷9~12小时,每天一次。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病情不同,敷药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实施例三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制成:三梭30份、莪术30份、威灵仙30份、透骨草30份、枝子30份、桃仁30份、红花30份、归尾30份、千年健30份、延胡索30份、桂技30份、川椒30份、制马前5份、细辛5份、大黄30份、生地30份、芥子30份、生川乌5份、生草乌5份、生南星5份、生半夏5份、黄岑30份、黄柏30份、蒲黄30份、姜黄30份、金锁匙30份、泽兰30份、皂角5份、川断30份、芲术30份、牛膝30份、补骨脂30份、骨碎补30份、秦艽30份、苏木30份、防风30份、金狗脊30份、蒲公英30份、桑枝30份、茯苓30份、黄芪30份、当归30份、白介子30份、杜仲30份。
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清洗浸泡:将上述质量份数的药物除去杂质,用常温水浸泡清洗,冲洗干净后,备用;
S2、研磨:将清洗后的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研磨成细粉,并过120目筛,收集备用;
S3、混合:将研磨后的上述药物放入搅拌容器内,并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后的药物分别加入水、白酒各500份调制;
S4、制备:将调制后获得的药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加工成型,得到药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外用敷贴中药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包含上述药物或其他药学上可接受的物理形态。
具体的,所述药物为膏剂、精油、粉剂或水剂。所述药物使用的具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药物为膏剂。
使用方法:
首先根据敷药的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抹手纸和腊纸,用木勺将药物均匀的平摊在纸内,注意厚薄适中,再用棉花围边,不让其渗出,然后用胶纸封边压实成一药包,可有效锁住药性,充分发挥药效。
在使用时,将药包进行加热,根据疼点范围进行全覆盖,可以加盖棉垫防止药物溢出污染衣物,用绷带或防敏感胶布固定,通过药物作用将炎症化掉,将疼点消除,将寒、湿、毒拔除。
具体贴敷时,每贴敷药贴敷9~12小时,每天一次。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病情不同,敷药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典型病例:
病例1:林某,女,72岁,因颈部劳损而产生炎症,而导致颈椎骨增生,压迫神经,头晕头痛,头部不停两边搖动,在加拿大及回国治疗完全无效,外敷本发明36贴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病例2:张某,女,68岁,长期从事会计师行业,导致颈椎增生,外敷本发明28贴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病例3:珍妮,女,50岁,2年椎间盘突出历史,因放射到大脚、小脚两侧,每次共3处服药,外敷本发明28天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病例4:曾某,女,68岁,乳房结节半年历史,外敷本发明18天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病例5:卢某,女,56岁,双乳结节约3年历史,外敷本发明1个半月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病例6:李某,男,54岁,因长期从事餐厅行业,患有腕管综合症,手麻以及手指痛,难以入睡,工作也有困难,外敷本发明45天后康复,随诊,无复发。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