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一种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三声道二胡
专利号:202111291913.X
专利权人:季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三声道二胡。
背景技术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魁宝,也是广为人们喜爱和使用的传统乐器之一。二胡琴筒的内腔是一个立体空间,组成一个固有一定振动频率的空气柱,在二胡振动发音过程中,皮膜产生耦合振动,配合琴弦共振,扩大音量。传统的二胡琴筒的内壁是光滑的,没有任何的结构,存在的问题是音量小,缺乏共鸣共振的特性,从而影响二胡演奏效果。
目前的二胡琴筒的内壁虽设置有单声道,而琴筒内壁依旧是笔直光滑,这对振动有较大的阻力,限制了音量,且琴弦传出的琴声不能在琴筒内得到很好的迂回循环,从而导致二胡发出的音调单薄,没有浑厚优美感,音色共鸣效果较差。
现阶段的二胡琴筒的内壁设置有双声道,虽解决了传统二胡和单声道二胡的缺陷问题,但双声道二胡的琴声在琴筒内的振动频率较低,使得琴声的爆发力和穿透力较差,以致视听效果欠佳。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4229814U,公开日2015年03月25日,公开了双声道二胡,文中提出“包括琴筒,所述琴筒由若干板面组成的柱体,琴筒的头部设有琴皮,尾部嵌有窗花,所述琴筒板面内壁的头部和尾部都设有沟槽,所述头部沟槽的为第一声道,尾部的沟槽为第二声道”,此现有技术虽能提高传统二胡的音质和音色,但此现有技术的琴声在琴筒内的振动频率较低,会使传出音色较为低沉,也会使音质的爆发力和穿透力较差,从而传出的音调优美感不高,以致影响到观听者的视听效果。为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三声道二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阶段二胡的琴声在琴筒内的振动频率低,音质的爆发力和穿透力差,音调优美感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三声道二胡,包括琴筒,所述琴筒的头部和尾部分别设置有琴皮和窗花,其特征在于,所述琴筒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扩大琴筒回音效果的沟槽A、沟槽B和沟槽C,所述沟槽B设置在沟槽A和沟槽C之间,所述沟槽C靠近设置在琴皮的一侧,所述沟槽A靠近设置在窗花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沟槽A与沟槽B紧挨设置,所述沟槽B与沟槽C疏远设置,所述沟槽A的宽度小于沟槽B的宽度,所述沟槽B的宽度小于沟槽C的宽度,所述沟槽A、沟槽B和沟槽C的深度一致,使得琴声在琴筒内的回音更具层次感,也起到了有效挽留并扩大回音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沟槽A为第一声道,所述沟槽A的宽度为1.8-2.2cm,所述沟槽B为第二声道,所述沟槽B的宽度为2.3-2.7cm,所述沟槽C为第三声道,所述沟槽C的宽度为2.6-3.0cm。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在琴筒的内壁设置的沟槽A、沟槽B和沟槽C的创新性设计,使得刚生产出的二胡就具备了开音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二胡的磨合期,从而使二胡的音量能够通过沟槽A、沟槽B和沟槽C的三个声道自行互助扩大,保证了琴音在琴筒内形成良性循环和回旋震荡,有效地提高了立体共鸣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沟槽B设置在沟槽A和沟槽C之间,且沟槽A与沟槽B紧挨设置,沟槽B与沟槽C疏远设置,使得琴声在琴筒内的回声循环更具层次感,有效地挽留并扩大了回音的效果,从而延缓并自动整合了琴声的共鸣时间,保证了二胡对美声线的要求。
3.本发明利用沟槽A、沟槽B和沟槽C的宽度逐渐增大的设置,使琴声在琴筒内的回声形成逐渐递增的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振动频率,使得琴声体现出从低频、中频、高频按谐波有序排列共振丰富的振峰,从而使该琴声的音域十分宽广。
4.本发明采用沟槽A、沟槽B和沟槽C分别设为第一声道、第二声道和第三声道,使得琴弓轻触琴弦即刻发出纯净而华丽的琴声,从而使琴声能够在高音区达到高亢明亮的效果,使得琴声通过三声道处理后的音质更具爆发力和穿透力,有效地提升了音色的共鸣效果,保证了音调优美感,从而提升了观听者的视听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琴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琴筒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琴筒内部的头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琴筒内部的尾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琴筒;2、窗花;3、琴皮;4、沟槽A;5、沟槽B;6、沟槽C;7、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以沟槽A4的宽度为1.9cm,沟槽B5的宽度为2.4cm,沟槽C6的宽度为2.7cm为例)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三声道二胡,包括琴筒1,琴筒1的头部包覆有蛇皮的琴皮3,琴筒1的尾部嵌入有用于装饰的窗花2,且琴筒1的内壁从头部到尾部的厚薄匀称,琴筒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扩大琴筒回音效果的沟槽A4、沟槽B5和沟槽C6,沟槽A4设置在靠近窗花2的一侧,沟槽C6设置在靠近琴皮3的一侧,沟槽B5设置在沟槽A4和沟槽C6之间,使二胡的音量能够通过沟槽A4、沟槽B5和沟槽C6的三个声道自行互助扩大,从而使琴音在琴筒1内形成良性循环和回旋震荡,有效地提高了立体共鸣的效果。
如图2所示,沟槽A4为第一声道,沟槽B5为第二声道,沟槽C6为第三声道,沟槽A4、沟槽B5和沟槽C6的深度一致,且沟槽A4的宽度小于沟槽B5的宽度,沟槽B5的宽度小于沟槽C6的宽度,因此,将沟槽A4、沟槽B5和沟槽C6的宽度分别设置为1.9cm、2.4cm和2.7cm,形成了峰谷交错的回旋共振,使琴声在琴筒1内的回声形成逐渐递增的状态,提高了振动频率,也使得琴声体现出从低频、中频、高频按谐波有序排列共振丰富的振峰,立体感很强,从而使该琴声的音域十分宽广。
如图3-图4所示,沟槽A4与沟槽B5紧挨设置,沟槽B5与沟槽C6疏远设置,使得琴声在琴筒1内的回声循环更有层次感,有效地挽留并扩大了回音的效果,从而延缓并自动整合了琴声的共鸣时间,保证了二胡对美声线的要求。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过程:如图1-图4示意,当琴弓触动琴弦时,琴弦会与琴皮3产生共振发出琴声,此时发出的琴声会进入琴筒1内部进行音色的处理,琴声会先与第三声道沟槽C6进行共鸣处理,而后依次与第二声道沟槽B5和第一声道沟槽A4进行共鸣处理,然后将共鸣处理后的琴声先通过第一声道沟槽A4,进行低频谐波的共振回音处理,再通过第二声道沟槽B5,进行中频谐波的共振回音处理,由于第二声道沟槽B5与第三声道沟槽C6相隔距离远于第一声道沟槽A4与第二声道沟槽B5的相隔距离,故琴声在中频谐波的共振回音处理时间要长于低频谐波的处理时间,使得琴声在经过琴筒1内部具有了挽留回音的效果,最后通过第三声道沟槽C6,进行高频谐波的共振回音处理,使得琴声经过三声道处理后更具爆发力和穿透力,具有圆润柔和,优美动听的独特特色,从而也使得琴声在琴筒1内的回声循环更具有层次感,扩大了回音的效果,从而使琴声能够在高音区达到高亢明亮的效果,使得琴声通过三声道处理后的音质更具爆发力和穿透力,有效地提升了音色的共鸣效果,保证了音调优美感,从而提升了观听者的视听效果。
实施例2:(以沟槽A4的宽度为2cm,沟槽B5的宽度为2.5cm,沟槽C6的宽度为2.8cm为例)
本实施例中,琴筒1及琴筒1内壁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仅三声道的宽度不一致,即:将2cm的沟槽A4设为第一声道,2.5cm的沟槽B5设为第二声道,2.8cm的沟槽C6设为第三声道。
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过程与实施例1也相同。
实施例3:(以沟槽A4的宽度为2.1cm,沟槽B5的宽度为2.6cm,沟槽C6的宽度为2.9cm为例)
本实施例中,琴筒1及琴筒1内壁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仅三声道的宽度不一致,即:将2.1cm的沟槽A4设为第一声道,2.6cm的沟槽B5设为第二声道,2.9cm的沟槽C6设为第三声道。
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过程与实施例1也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