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小孔日影套

专利人: 许丽

专利号:202220579473.1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日影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日影观测是天文和地理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是帮助学生形成日地空间认知的基础,地理中经纬线的设定、时区的划分等,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但实际观测时,存在竿子影端模糊、难以准确标记等问题,这是因为有大气、半影以及衍射等的干扰。而对于这个问题,现代人对它很少有特别的关注,大多是直接进行“立竿见影”的测量,而这样的测量如果是在冬季,偏差是非常大的(可达30%以上),观测结果很没有说服力。

我国古天文学家们很早就关注到了竿影模糊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改进。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元代著名学者郭守敬,他将表高增加到五倍,并在表顶增设了一根架空的横梁,此外,也是最关键的,为了准确读取横梁中心的位置,他创制了一件特别的装置——景符,景符其实是一个以绕轴旋转、带有小孔的遮光片,架设在一个小底座(8)上,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小孔成像,使太阳和横梁在圭面上呈现清晰的实像,实际观测到的是圭面上投射的米粒大小的太阳的像,其中穿过一根头发丝一样黑色的横梁的像,可见,景符虽然构造简单,却大幅提高了圭表的测量精度。利用改制的圭表进行经年观测编制而成的《授时历》,于公元1281年实施,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精度与公历(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了300多年,与近代观测值365.2422日仅差25.92秒。但是,经过仿制检验,郭守敬的圭表横梁和景符可以很好地进行正午影长的观测,若要进行全天观测,则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由太阳视运动带来的视位置变化,使得观测中每一次记录横梁中点位置时,都必须转动横梁套,让横梁正对太阳,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参考点,很难检测是否对正,稍偏一点投影便会差出很多;其次,观测记录时,横梁中点位置也很难准确标定;所以,郭守敬的圭表横梁和景符对于全天观测,很不适用。

综上,在“立竿见影”的实际观测中,解决影端模糊问题,是进行观测务必解决的现实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小孔日影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小孔日影套,包括孔片、转杆、支架、卡扣、量角器、转轴和杆套,其中:

支架的下端连接有转轴,转轴能够与杆套转动配合;

支架的上部为U型结构,该U型结构的一侧为开设有锯齿孔的第一侧板、另一侧为开设有通孔的第二侧板;支架的下部为斜杆,该斜杆的上端连接于U型结构的底部;

量角器的下部连接于第二侧板,量角器与第二侧板位于同一平面,且第二侧板的通孔位于量角器的中心点;

孔片的中心设有圆形孔;孔片的下边缘连接在转杆的中部;

转杆穿过支架的锯齿孔和通孔,且转杆和孔片均垂直于量角器;转杆靠近锯齿孔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扣;

卡扣设置有一圈锯齿,该锯齿能够与锯齿孔配合使卡扣临时固定在支架内。

可选地,当孔片被锁紧、向量角器方向偏转与水平面成40度夹角时,孔片上圆形孔的中心过杆套的轴心。

可选地,还包括底座和立杆,其中:

底座用于支撑整个装置,立杆的下端插入底座的中心,立杆的上端套设杆套。

可选地,立杆的高度设置为15-30厘米。

可选地,

孔片是长15毫米、宽10毫米、厚2毫米的长方体;

孔片上圆形孔的孔径为1.6-2.4毫米。

可选地,

杆套是顶部开设有凹槽、底部开设有圆锥形孔的圆柱体;

转轴是圆柱体与球体的组合体;

转轴的球体能够在杆套的凹槽内周向转动。

可选地,杆套的外径为10毫米,杆套内圆锥形孔的内径为8毫米。

可选地,转轴的圆柱体部分半径为2毫米、球体部分半径为3毫米。

可选地,量角器的外径为29毫米、内经为19毫米、厚度为2毫米。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适于全天日影观测,利用带有圆形孔(51)的孔片(5)和量角器(4)等结构,较大地提高了日影测量的精度,同时又很好地降低了观测记录的难度,实现了全天观测。
8f7b39349516eebb9aae72678b034b6a315d9654aa7218ae715691b8a67ee6a6581fa20bb374d909c2598173c45bed2ba2d318478f28c9be860531985b78d965995ffdd21c9589b743f2dc9a178ff6bd521dd61bd21ffa52c7449387e2